2022年9月,《走向世界》周刊发表文章《尼山砚的传承与发展——李春汉的尼山砚情缘(Appreciation on Li Chunhan’Art Works)》(文/文慧)。
全文如下。
——李春汉的尼山砚情缘
Appreciation on Li Chunhan’Art Works
文/文慧
李春汉,又名李春河,号尼石、云石,孔子故里曲阜人,1969年出生。1986年就职于曲阜市工艺美术厂,随孔府传统雕刻大师贾玉潼学习尼山砚雕刻,近年又拜端砚大师孔繁星为师,专门致力于尼山砚的传统工艺及系列艺术品的研发和创作,作品获各类奖项三百多项。现为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孔子奖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儒学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尼山砚制砚名家,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鲁砚协会副会长,济宁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曲阜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曲阜三宝艺术馆馆长,曲阜市尼山砚非遗传承人,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山东英才学院非遗研究院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学院教授。
尼山原名尼丘山,位于曲阜城 东南30公里,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此山为尼山。因世界文化巨人孔子的诞生,让这个海拔只有340余米的小山闻名于世,占据了儒家文化的巅峰。
取材于此山的砚石质地细腻,触之如凝脂而生润,并且以色彩丰富而著称,大多以柔和的古绢赫黄、绛红为基色,再加以墨黑、红等色彩点缀。这些由锰、铁等氧化物形成的物质沿枝状、层状石肌浸入石内,沉积形成或工笔、或写意、或版画、或油画的效果,经打磨、抛光以后,石上显现出一幅幅逼真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祥云、彩霞等精美图案,其中尤以松针居多,山川、河流次之,梅花较为罕见。画面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使人遐想联翩,拍手叫绝。用尼山石材制作的砚台称为尼山砚,又称为尼山孔子砚,与楷雕、碑帖一起并称“曲阜三宝”。
用尼山石制作砚台,历史悠久。宋代文人李之彦所著《砚谱》中记载:“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据此推断,尼山砚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兖州史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尼山砚开始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尼山石砚出曲阜县尼山,文理精腻,亦称雅品。”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得之不易,近无用者。”
由于尼山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尼山砚的传承和发展也经历了特殊的历程,曾出现两次“断层”。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出于对尼山龙脉风水的保护,尼山砚石资源一直由孔府掌握,平民百姓是绝对不允许上山取石的,只有孔府内专门的工匠在尼山孔庙北的砚台沟选取少量砚石,作为皇宫贡品来制作尼山砚,虽然规模不大,但陆陆续续没有间断。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和建国前的连年战乱,这期间就没有人再制作尼山砚了。
1978年,在鲁砚专家石可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曲阜工艺美术厂专门成立了尼山砚车间进行研发和生产。尼山砚产品陆续在北京、香港等地展出,以其独特精美的纹理和文化内涵在众多名砚中脱颖而出,受到高度赞誉和青睐,逐步成为“曲阜三宝”之一的知名文化品牌。由于体制和人才等方面的原因,尼山砚此后的生产又出现了停顿的局面,特别是尼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保护以来,砚石更是极不易得。这期间,虽然也有个别人制作尼山砚,但都是作为业余爱好者的闲情逸致而已。
〇 仲尼文房清供
〇 《梅花桩》14.5cm×21cm×7.5cm
几十年来,李春汉一直没有放弃对尼山砚石新矿脉的寻找,走遍了整个尼山山脉,发现了不少新的尼山砚石资源,为此后尼山砚及系列艺术品的发展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尼山砚制砚名家,民间雕刻艺人李春汉经过不懈努力,使尼山砚重现光彩,在鲁砚乃至全国砚界占据了重要席位。
〇 《白菜》32cm×20cm×2cm
历30余年积累,2021年,以保护和传承砚文化为主题的专门性博物馆——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馆建成。博物馆立足于曲阜厚重的历史文化,融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兼具知识型、教育型、体验型多 种功能,坚持“让文化遗产重回人民生活”之宗旨, 根植传统,展教结合,真正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
——来自《走向世界》周刊 ·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