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家国盛,文脉绵长薪火传。
2023年11月18日,孔子研究院主楼二楼。
为隆重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推动曲阜中小学书法篆刻艺术繁荣发展,充分展示两年来全市“古文字书写篆刻课堂”工作的优秀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文字工程,认识中国印信文化,研习篆刻艺术,打造曲阜“印信之城”。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馆共同举办“首届曲阜中小学师生古文字书写篆刻作品展”。上午9时30分,开展仪式如期举行。
参加开展仪式的有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傅云震、传统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颜丙峰、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主任孔梁、曲阜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科科长杨晓达、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馆馆长李春汉、副馆长崔峰,还有来自曲阜市尼山中学、杏坛中学等二十多所中小学的师生和家长。
颜丙峰主任主持仪式。崔峰致开场白,简单讲述了尼石春秋博物馆和曲阜市中小学馆校合作共建两年多来古文字篆刻课堂开展的情况,以及首次师生作品展的组织情况。
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主任孔梁在致辞中说,今年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第十年,节点关键、意义重大。6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会议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强调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点阐述,到“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继往开来、再谱新篇的行动指南,今天“首届曲阜中小学师生古文字书写篆刻作品展”的举办,是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生精神追求,推动文化“两创”的创新之举,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措施。
尼山中学校长颜伟作为校长代表发言,他说,馆校合作以来,目前有两期学员顺利结业,尼山砚、篆刻、古文字书写作品的展示,受到来宾与家长的好评。通过暑期两期教师培训,古文字书写和雅乐教学都成功实现了师资本校化,并且古文字书写在七年级实现全覆盖,2023年尼山中学被评为济宁市第二批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馆校合作品牌亮点突出,曾先后被央广网、大众网、光明日报、光明网等媒体争相报道。借用崔老师一段话:我们的尼山少年,从文字的童年入手,不仅学写,而且还了解到古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对孩子们知史明理、透古通今的文人气质的形成,是很好的涵养过程。
颜伟校长说:“尼石春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从尼山中学开始,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份荣耀,又是一份责任,我们今后将和博物馆合作走深、走实,‘抟心揖志尼山文脉,踵事增华孔儒诗礼’。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尼山中学落地生根。”
杏坛中学武梅老师作教师代表发言,她说,今天在孔子研究院体验总部,举办首届曲阜中小学师生古文字书写篆刻作品展,给全市中小学师生书法篆刻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让我们能在全市优秀的书法篆刻艺术熏陶下,提高我们自身的书写篆刻能力和书法课堂教学水平。在本次展览中,希望全体同学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欣赏每一幅作品的布局设计,努力学习,积极练习,不断提升自己。
尼山中学李晓悦同学作学生代表发言,谈起篆刻,她说,我从对篆刻艺术的一无所知,到可以独立临摹篆刻作品,这期间我学习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篆刻的了解也不断加深。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从摹写到上石,所刻的每一刀都是我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请各位长辈相信我们,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课堂内外的知识学习好、应用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傅云震作总结发言,他说,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20所尼石春秋博物馆合作学校提交了187件作品,充分展示了我们两年来古文字书写与篆刻教学的丰硕成果,既是老师们辛勤辅导的结果,也是同学们追求高雅情趣,提高道德素养的生动体现。在此,向所有参与者及布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两年来,教育部门与尼石春秋博物馆深度合作,开办了两期教师培训班,为古文字书写准备了师资队伍,各学校开设古文字书写与篆刻课程,促进了传统技艺在校园的传承,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首期展览仅仅是一个开始,下步希望馆校持续深化合作,共同做好这项事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古文字,以字立德,以字促美,培养造就一批富有传统文化情怀的时代新人。
首长话语,言犹在耳。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建设孔子故里“首善之区”的殷切期望。此次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文字和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论述,聚焦时代主题,秉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以书法和篆刻的形式,致敬中华经典,抒发家国情怀,展现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21年2月9日,为贯彻落实贺信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旅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简称古文字工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文化的演绎与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和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尼石春秋博物馆以“汉字演变脉络法”普及古文字书写和篆刻,让中小学生乃至成人,从源头来学习古文字书写和篆刻等传统文化,触摸过往,感悟历史,撇开手机,远离喧嚣,铺纸研墨,再现书香,倡树情致高雅的美好生活。
让更多的人拿起毛笔,铺纸研墨,抄起刻刀,修习篆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惟其如此,此次展览意义则深且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