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孔子研究院主楼一楼,尼石春秋博物馆尼山砚文化展厅。上午9:00,孔子博物院·尼石春秋博物馆“文脉思源讲堂”开启第四讲。今天的讲座内容为:
《曲阜儒家旅游文化解读》,主讲人:梅庆吉
《春秋左传讲读》,主讲人:张平
来自教育界、文博界、企业界以及其他领域的社会人士,参加了此次讲座。
曲阜,是一部有头有尾、完完整整的儒家文化大书。到曲阜来,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静下心来,慢慢地走,慢慢地读,慢慢地品,慢慢地“退而省其私”。因为曲阜是一杯酽茶,一盅醇酒,囫囵吞枣,狼吞虎咽,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那么曲阜这部大书怎么读呢?很简单,跟读一般书籍一样:按顺序来。那么这部书的顺序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与这条路线相配合,我设计了六个主题:
·周公庙:感受孔子成圣之旅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发出一声沉重的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认为自己衰老的标志,就是很长时间没有梦到周公。我们反向推去,就是说在以前,他是经常梦到周公的。为什么呢?因为周公是孔子崇拜的偶像,是他心目中的圣人。孔子34岁那年入周问礼,“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由此可知,孔子是由周公领上圣人之路的,所以周公称“元圣”,孔子称“至圣”。而曲阜周公庙,就是孔子圣人之路的起点。
·少昊陵、梁公林:感受孔子先祖之旅
《论语·学而》里面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到曲阜来,一定要“追远”孔子的先祖,从中会让我们领略到孔子源远流长的血脉传承,无形中增加了孔子文化的厚度。少昊陵和梁公林在曲阜这部大书上,与周公庙一样,也算是前导部分吧。
·尼山:感受孔子出生之旅
如果把曲阜比作一出戏剧的话,周公庙、少昊陵和梁公林这部分可看作是戏剧的序幕,接下来就该进入展开部,这出戏剧的主人公——孔子,该登场了。2500多年前的一天,在尼山脚下一个空旷的山洞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他那第一声啼哭,一定比别的孩子多了几分苦涩,将预示着他今后的道路充满坎坷、到处被冷落而郁郁不得志。这个婴儿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
·颜庙、颜府、颜林:感受孔子首席大弟子颜回之旅
颜回安贫乐道,刻苦好学,聪明伶俐,深得孔子的喜爱,心里已经暗暗认定了他就是自己衣钵的传承人,可没想到的是他竟先孔子而去。这个现实是无法让孔子接受的,所以他抚着颜回的尸体,悲痛地连说了两句“天丧予,天丧予”!在为颜回送葬时,他一边走一边哭,由于过于伤心,走路都有些站立不稳,弟子们关心地说:“子恸矣!”孔子却回答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走出孔府后门,从后作街往东,就可看到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优入圣域”,那就后人为纪念颜回,在曲阜城里建起的一座“复圣庙”;在复圣庙一墙之隔的东边,有颜回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住的颜府;在曲阜以东的防山之南,是颜回的长眠之地,名之曰“东颜林”。颜回与孔子,如影随形,提到孔子,就不能不提到颜回,到曲阜来看“三孔”,别忘了去看看“三颜”。“三颜”在曲阜这部儒家文化大书里,已经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因为颜回已经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颜回,也是在读孔子。我把这一天的主题确定为:感受孔子首席大弟子颜回之旅。
·洙泗书院、春秋书院、石门山:感受孔子整理六经之旅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并且“有教无类”,让许多贫民子弟有了上学的机会。孔子办学,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中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还有“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其中《乐经》已经失传,今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经”最大的动力应该是为了方便教学,正是孔子的这一点初心,却在我国文化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六经”,我国的文化该是多么荒芜。如果到曲阜来朝圣,漏掉了孔子整理“六经”的场所,那将是一个老大的遗憾。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没有再做官,集中精力整理“六经”。
今在曲阜,有三个地方是孔子整理“六经”的场所,即洙泗书院、春秋书院和石门山。有记载说,洙泗书院是孔子整理《诗》《书》《礼》《乐》的地方,息陬村是他整理《春秋》的地方,石门山是他系《易》的地方。其实这不是绝对的,界线不会这么清楚,只不过是大致这么说说而已。我把参观洙泗书院、春秋书院、石门山的主题确定为:感受孔子整理“六经”之旅。
·孔庙、孔府、孔林:感受孔子生平、思想、学说之旅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奔波了一生的孔子闭上了眼睛,享年73岁,被安葬了鲁城北泗上,即今天的孔林。孔子去世前唱了这样一首悲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这三句诗里,透露出了孔子太多的感慨,他想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却有增无减,他所推行仁政理念看不到实现的希望,他本想继续为之鼓与呼,可是,命运之神已经挡在了他的面前。这时孔子的脸上,一定写满了无奈。不过孔子并没有随着呼吸的结束而灰飞烟灭,他的生命已经与江河、山岳、长天、日月星辰融在了一起。乾隆皇帝祭拜孔林时,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是啊,泰山不倒,孔子永存。历史没有忘记孔林,人们没有忘记孔林,因为这里安息的是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灵魂。俄国诗人普希金《每当我在喧哗的市街漫步》一诗中,有这样两句:“但愿有年幼的生命嬉戏,欢笑在我的墓门之前。”你看孔子墓前那络绎不绝的人群,纷纷献上鲜花,顶礼膜拜,那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决定将其住宅辟为纪念馆,那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孔庙。庙者,貎也,孔庙就是孔子形象的体现。但曲阜孔庙与其他孔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孔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处处都弥漫着孔子的气息。“诗礼堂”那个位置,曾经是三间草房,当年颜母带着三岁的孔子来到曲阜,就住在这里。后来孔子收徒讲学、任大司寇、周游列国归来,一直到去世,基本都生活在这里。由于历代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也得到了不断扩张,终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既然住宅被辟为纪念馆,其后裔便重新“依庙建宅,建宅守庙”,这就是后来的孔府。漫步“三孔”,不知不觉就会受到浸染与渗透,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让我们的境界得到提升,让我们的知识得到丰富。走过“三孔”,如果灵与肉不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那真是虚了此行。我把游“三孔”的主题确定为:感受孔子思想、学说、生平之旅。
【春秋】
【经1】元年春王正月。
【经2】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经3】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传1】 解经 1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摄:shè,代理。依周礼,诸侯去世,新 君灵前定位,逾年正月,在太庙改元正位,行即位礼,太史则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此句解不书隐公即位的原因。隐公只告庙改元,摄位代理国政,不行即位礼。
【传2】 解经 2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此为《左传》作者引《春秋》原文, 并解释“邾仪父”就是邾国国君克。未王命,故不书爵。未王命:此时还未经周王册命。《春 秋》体例,诸侯书爵,大夫书名。此处解不书爵的原因。爵:周封诸侯的等级。“邾子克” 中的“子”,即其后来册命的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 五等。”鲁为侯爵,但在《春秋》《左传》中均称公。仪父即邾安公,曹姓,名克,字仪父。“父” 音 fǔ。春秋时男不称姓。古人有名有字——生而命名,加冠取字。 曰“仪父”,贵之也。此时还不是诸侯,依礼应书其名,书字“仪父”表示对他的尊贵。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 故为蔑之盟。蔑:即姑蔑,鲁邑,在今山东泗水东。《春秋》讳隐公名“息姑”而称蔑。盟:即盟誓,向神明禀告盟约内容的仪式。
【传3】 无经。
《春秋》《左传》并非一一对应,有无经之传,也有无传之经。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费伯:鲁大夫。费古音 bì。帅:同率。城某:筑某地城墙。郎:鲁邑,在今山东鱼台。 不书,非公命也。非公命:没有隐公的命令。《春秋》书 国事,没有国君命令,依礼则非国事,故《春秋》不书。
【传4】 解经 3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初,《左传》体例,追叙事情的前因。郑武公娶于申, 郑武公:名掘突,周厉 王胡之孙,郑桓公友之子,郑国第二任国君,前 770 年 - 前 744 年在位。申:国名,姜姓, 在今河南南阳一带。曰武姜, 武姜:郑武公夫人,姜为姓,武为夫谥。据《史记·年表》, 郑武公娶武姜在公元前 761 年。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郑庄公,名寤生,郑国第三 任国君,前 743 年 - 前 701 年在位,春秋三小霸之首。庄为其谥。《春秋》书“郑伯”,伯 为其爵位。《春秋》书诸侯爵位如“郑伯”“宋公”“齐侯”,《左传》则有时通称“公”, 有时称爵。共叔段:郑庄公同母弟,名段。共音 gōng。 庄公寤生, 寤:wù,同牾,逆, 难产。惊姜氏, 姜氏:武姜。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恶:wù,讨厌,不满。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立为太子。 亟请于武公, 亟:qì,多次,屡次。 公弗 许。弗许: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 据《史记·年表》,郑庄公生于公元前 757 年,本 年三十六岁,已在位 22 年。共叔段生于公元前 754 年。为之请制。请“制”为共叔段 的封邑。制: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 公曰:“制,岩邑也, 岩:险要, 险峻。传说周穆王在此圈养老虎,故制也称虎牢关,是洛阳通向东方的关隘。 虢叔死焉。虢:guó,国名,此是东虢,始封君为周文王弟虢仲。杜预注:“虢叔,东虢君也。”东周 初年郑国灭东虢时虢叔战死。一说虢叔在抵抗戎人进攻时战死。据《清华简·良臣》记载, 郑桓公有良臣虢叔。 佗邑唯命。” 佗:同它。 请京, 京: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 南。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同太。 祭仲曰:祭仲:郑大夫,姬姓,祭为氏, 音 zhài,仲为字,名足,也称祭仲足、祭足。古人名、字连写,先字后名。春秋时贵族有 姓有氏,氏为姓的分支,以国、以封邑、以官职、以祖之字等为氏。姓不变,氏可变。姓以 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男不称姓,女不称氏。 “都, 都:大邑。 城过百雉, 城:城 墙。雉:zhì,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国之害也。《礼记·坊记》:“都城不过百 雉。”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叁。国:国都。春秋时国一般指都城,邦指疆域,汉朝为避刘邦讳,以国代邦。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 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君:称诸侯为君, 此指郑庄公。不堪:不能忍受。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对曰:“姜 氏何厌之有?厌:满足。不如早为之所, 早作处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图:谋,处理。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宠:指位高尊荣。 公曰:“多 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死。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不久,随后。命:请命。鄙:指国内 边远的地方。贰:两属。公子吕曰:公子吕:一说为郑武公的弟弟。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怎么办?欲与大叔, 与:给,指让位。 臣请事之;事:侍奉。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使民生他心。 公曰:“无庸, 不用。庸:用。 将自及。” 自及:自己遭受其祸。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贰:指上文西鄙、北鄙。至于廪延。廪延:在今河南 延津北。廪音 lǐn。 子封曰:子封:公子吕之字。 “可矣,厚将得众。” 厚:指势 力雄厚。公曰:“不义不昵, 不义则无人亲附。昵:nì,亲近。 厚将崩。”
大叔完聚, 完城郭,聚粮草。完:坚固,修整。 缮甲兵, 缮:shàn,修补。甲:铠甲。兵:兵器。 具卒乘, 具:备办,准备。卒:步兵。乘:shèng,车兵。 将袭郑, 郑:指郑国都,在今河南新郑。 夫人将启之。夫人:武姜。启: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公闻其期, 期:发兵日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乘:shèng,兵车单位。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一车为一乘,四马一车,车上三人,附带步卒十人。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鄢:yān,在今河南鄢陵北古城村,后称鄢陵。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 五月辛丑, 古代以干支组合纪日,每六十日循环一次。 大叔出奔共。出奔:离开所在国逃至他国。共:gōng,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一带,后为卫国所灭。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不弟:不合为弟之道。故不言“弟”。依《春 秋》例,诸侯同母弟均在名前书“弟”。此不书“弟”,体现了《春秋》一字寓褒贬的笔法。如二君, 不像君臣而是像两个国君作战。 故曰“克”。《春秋》仅此一处书克。 称“郑 伯”,讥失教也;不称“郑”而称“郑伯”,已明确到人,是为了讥讽郑庄公未能尽到 教导弟弟的责任。依《春秋》笔法,恶事书名,则被书名者有罪。谓之郑志。同时只 称“郑伯”,不书“寤生”,也留有余地,表示伐段不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郑国的意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不书“出奔”,是为了责难郑庄公。郑庄公放纵共叔段为别 有用心,实为故意逼迫,公叔段并非主动出奔。
(——下讲待续——)